电容柜中控制器的常用三种处理方式
1、很传统很简单的处理方式:主辅柜模式,用一个控制器,用在主柜上,当然就只需要一个取样线路了,主柜的辅助触点控制辅柜的对应接触器。这实际上是电容器并联,不过分开放在两个柜子而已。辅柜无需任何取样取样信号。这种方式投切时的冲击较大,柜子之间的连续很多,对柜子安放要求较高。
2、两台柜子独立工作:此方法用两台完全独立的补偿柜,完全独立的工作。但是为了达到补偿目的,他们的取样点必须一样。具体到电流取样,就是用一个CT取样,把补偿器的电流回路串联起来。这种方式,较主辅柜方式而言,补偿细度好一些,但是如调试不好就会出现一些弊病:比如一个柜子长期工作,另外一个工作时间很少;投切争先恐后,导致投切振荡,等等。
3、联网补偿器方式:这种方式很理想,两个柜子的补偿器是网络型的,一主一从,补偿器从机由主机控制,这使两个柜子成为一个整体,完全成为一个柜子的运行状态,补偿细度好,运行平稳,前面两种方式的不足都避免了,是推荐的方法。电流取样也只要一个,只有主机需要,从机不用。两个柜子可以随便安放,之间仅仅一条通讯线连接,便于配电房布置。但是网络型补偿器对制造技术要求高一些,要选择有信用的生产商。设计思想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电流、电压取样信号只需接主机即可,副机利用通讯线与主机相连,副机不需要接工作信号,采取循环方式投切,保证每组电容均衡工作,提高系统寿命。
a)每次投入(或切除)的无功补偿量较大,其涌流对电网的冲击较大。
b)由于每次补偿的“台阶”较大,有时投入一台电容器则太多,切除后又不够,造成投切振荡。无法精确稳定地将无功功率控制在很小范围内,尤其在用电负荷较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c)单台容量较大的低压电容器生产工艺相对复杂,质量较难控制,生产厂家少。
d)与单台容量较大的低压电容器相配套的电器控制元件,例如可控硅电容投切开关、交流接触器、熔断器、热继电器、电抗器等元器元件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均需要作相应调整。
e)虽然减少了电容器数量,但由于上述第d)条的原因,电容柜制造成本并未减少。
2、采用交流接触“一拖一”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减少“控制器”输出控制回路数量,但每次投入(或切除)2台或更多电容器,同样存在以下缺陷:
1)与上述a)和b)同样的问题。
2)由于两台电容投切开关在极小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动作,容易产生干扰信号,导致“控制器”程序紊乱。
3)采用2台“控制器”并联运行,即采用2套无功率补偿装置投入电网并联运行,虽然这种方法还可以在用电负荷较小时投入1套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用电负荷较大时再投入另1套无功功率补偿装置,但存在以下缺陷:
1)2台“控制器”并联运行时,取样信号来自同一电网,2台“控制器”之间没有联锁。有时候,往往2台“控制器”同时采集到“欠补”(或“过补”)信号,并同时发出“投入”(或“切除”)电网,形成“过补”(或“欠补”)。
2)如果 2台“控制器”在极小的时间间隔内各投入(切除)1台电容器,其涌流对电网冲击较大,同时,易产生干扰信号造成“控制器”程序紊乱。
3)由于采用2套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需额外增加一组测量仪表、电器元件,制造成本增加。
4、将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分为两组,一组用作固定补偿,始终投入电网运行;另一组采用“控制器”进行自动补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制造成本,但仅对某些企业适用,例如:部分用电负荷固定而且长期连续运行的企业;用电负荷运行比较有时间规律且有值班电工时刻监测用电负荷的企业,但对绝大部分企业不适用。